持續的工業化和其他人類活動導致染料、重金屬和抗生素等有害污染物導致水質嚴重惡化。目前的凈水系統是多過程且耗時的,包括物理過程和化學過程,如過濾、凝聚和脫鹽。物理過濾和化學反應通常屬于水凈化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目前的工作也分別側重于催化劑的開發和結構框架設計。由于力學、運輸和催化之間的耦合,很難實現多性能的協同改進。迫切需要開發功能催化劑和機械框架的集成設計,以實現系統級別的性能提升。
超材料是一種人工復合結構,可靈活設計以實現從微觀到宏觀的特殊物理特性。晶格超材料的幾何基礎源于對原子晶格的研究,晶格結構由具有連接桿和定制孔的互連單元周期性排列。在微晶格超材料中,桿單元決定機械強度,而孔徑分布影響流體/氣體傳輸。因此,它們被廣泛應用于需要穩健和高通量運輸調節的機械工程和生物/化學/環境領域。然而,傳統周期微晶格的幾何特性是高度耦合和相互約束的,這限制了它們物理性質的可調性。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受道格拉斯冷杉啟發的超材料設計方法。道格拉斯冷杉最高可長到328英尺(100米),但直徑要小得多(~1.5米)。這種超高但薄的樹需要相當大的強度來抵御風,并且需要一種機制來將水和營養物質從根部充分傳輸到頂端。微觀結構分析表明,支持樹木健壯生長的關鍵因素在于源自導管和纖維的交錯/雙峰孔隙分布模式。棋盤狀孔隙有利于利用有限的體積空間進行物質傳輸,而交錯模式類似于三明治結構可提高強度,從而使機械、傳輸性能解耦,實現協同改進機械和傳輸性能。受道格拉斯冷杉雙峰孔徑分布的啟發,團隊使用體心立方(BCC)微晶格重疊策略來構建雙峰孔,這種以木材為靈感的疊加設計策略可以顯著提高超材料設計的自由度以及機械和傳輸特性的可調性。
為了滿足污水處理系統對支撐架的尺寸、精度、強度、運輸和催化劑粘附能力的綜合要求,團隊采用了一種基于激光選區熔化(SLM)的3D打印技術來制造具有不同桿直徑和重疊率的316L不銹鋼微晶格超材料。團隊通過電化學沉積工藝用鈷(Co)修飾鐵(Fe)基超材料的表面,以形成高效的污水處理系統,該系統集成了高效的Co/SS催化劑和木材啟發的結構優勢(優化的穩健性和高通量傳質)。因此,通過結構設計和表面功能化,這樣一個突破性的結構-功能一體化跨學科領域被創造為“超材料催化劑”,結合了新興超材料概念,突破了傳統材料分離式的物理-化學特性。Co/SS超材料催化劑在機械-傳輸催化性能可調性方面具有優異的性能和可擴展的自由度。超材料催化劑賦予了材料的機械性能和傳輸性能的結構-功能一體化,以及用于水凈化應用的高效協同催化性能。
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Wood-inspired metamaterial catalyst for robust and high-throughput water purification”發表在頂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通訊作者為呂堅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宋波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和姚永剛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張磊博士和劉瀚文博士生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6337-1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基于金屬3D打印技術和電化學沉積工藝的結構-功能集成超材料催化劑凈水系統。木材啟發的超材料結構是通過微晶格重疊策略開發的,該策略允許在微晶格單元之間創建大量的亞孔,從而提高了穩健性和表面積。相比較于傳統周期微晶格,提出的具有70%重疊率的超材料催化劑的強度提升了3倍,單位體積表面積提升了3倍和歸一化反應動力學提升了4倍。重疊策略和隨后形成的雙峰孔極大地提高了超材料催化劑的穩健性。重疊產生的大量亞孔和高表面積使入口流體緩慢滲透結構,在木材啟發的超材料催化劑內的孔中引起更高的速度和充分的接觸反應。與多過程、耗時的凈水系統相比,超材料催化劑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可擴展性。這這種新開發的以木材為靈感的超材料催化劑具有優異的機械穩健性、高通量流動和高效催化能力,有望取代傳統的水凈化系統,并在流動催化和其他結構-功能集成應用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
該文章轉載于“南極熊3D打印網”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內容,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