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124個國家,大約有19000個畫廊。然而有人卻要在月球上打造一個畫廊。
2021年12月16日,南極熊獲悉,月球畫廊基金會提出一項倡議,將3D打印的藝術品在月球表面展出。月球畫廊基金會正在開發一個月球藝術畫廊,定于2025年啟動。他們將在月球著陸器外部鑲板上的10x10x1厘米網格板的緊湊格式內,整合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100件藝術作品。到目前為止,該組織已經收集了87件作品,每件小作品(尺寸小于1x1x1厘米)都在網格板上被精心展示,可以在其網站上看到。
△月亮畫廊基金會為月球藝術畫廊制作了一個10x10x1厘米的網格板,展示100件藝術品
在入圍作品中,有一件由新加坡建筑師和設計師Lakshmi Mohanbabu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增材制造(AM)專家團隊合作開發的3D打印藝術品,該團隊由工程學院教授和金屬3D打印奇才Matteo Seita領導。
這個被稱為 "結構和反射 "的立方體早期原型和設計迭代是在南洋理工大學的新加坡3D打印中心(SC3DP)使用3D打印完成的。
△“結構和反射率 "立方體,圖片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提供
最初,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團隊在SC3DP使用金屬3D打印技術制作了幾個迭代的月球立方體,使用不同的材料,如鉻鎳鐵和不銹鋼。對于立方體的最新迭代,團隊決定使用激光粉末床融合技術來植入晶體。肉眼可以看到表面粗糙度的微觀差異,這些晶體在不同的方向上反射光線。
立方體的每個側面都說明了一個不同的符號。對于項目背后的藝術家來說,每個符號都描繪了對宇宙秘密的探索,但融合在一個立方體中,它體現了 "人類的統一性"。
被稱為 " Primary”的第一面被分為兩個三角形,代表月球的兩個面。而第二個面被稱為 "風車",有兩個螺旋形的風車形式,一個是順時針,另一個是逆時針,代表我們的存在、能量和時間。在第三個面上,該團隊印制了一個由嵌套方塊組成的迷宮,代表 "太空探索者為發現宇宙之謎而解開的層次",被稱為Dromenon。最后,這個立方體的最后一面是Nautilus,在視覺上讓人聯想到人類DNA的螺旋形形式。
△“結構與反射 "立方體的四個面,圖片由Lakshmi's Studio提供
畫廊將在2022年2月乘坐天鵝座NG-17火箭飛往國際空間站,這項先導任務將有助于了解藝術在太空中的未來可能性,并加強藝術界和太空界的合作。一段時間后,畫廊將作為納米實驗室技術有效載荷的一部分返回地球,這是一個用于空間研究實驗的模塊。然后,畫廊將為2025年的最后一次任務做好準備,屆時它將在月球上找到一個永久的大本營。
來源:南極熊3D打印網 https://www.nanjixiong.com/thread-151331-1-1.html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