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材料、跨尺度、共形/共體是超材料、軟體機器人、柔性電子、天線以及微流控等一類應用的共性特征。傳統制造工藝,如MEMS、激光直寫等技術難以完成。面對此類應用的巨大需求,亟需研發低成本、高效一體化制造新工藝,突破多材料、跨尺度、一體化制造技術,為實現此類器件產業化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近日,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孫道恒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微尺度3D打印+液態金屬填充”方法,突破了多材料(聚合物-金屬)、跨尺度(μm~cm)、共形、結構-功能一體化微結構增材制造技術,為富含這類共性特征器件的結構創新、功能創新及應用創新奠定基礎。以3D復雜電磁超材料為對象驗證了工藝的魯棒性及有效性,通過優化液態金屬填充流道布局及表面后處理工藝提升了超材料器件的傳輸性能。



該研究將3D打印的靈活性與液態金屬的易流動、易填充性相結合,開辟了一類復雜微結構制造新方法,為結構-功能一體化柔性電子、軟體機器人、天線等富含多材料、跨尺度結構的制造奠定了基礎,也為拓展超材料應用范圍(如3D光學/電磁隱身衣、智能蒙皮、超透鏡等)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來源:南極熊3D打印網 https://www.nanjixiong.com/thread-150718-1-1.html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