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4日,接受了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和半月板修復縫合術的小肖(化名)順利出院。12天前,這名23歲的郴州小伙兒打籃球時左膝受傷,來到湖南省人民醫院治療,骨關節與運動醫學專家使用3D打印技術輔助關節鏡為他進行微創手術,能做到接近天生的前交叉韌帶,手術療效大大提升。
9月2日,小肖打籃球時一個突破,頓時感覺左膝關節好像被什么東西卡住了,伸不直也彎不了,一碰就鉆心的痛。在附近醫院做X光檢查結果顯示沒有骨折,小肖還心存僥幸,沒想到第二天核磁共振結果顯示“前交叉韌帶斷裂,半月板撕裂”,來到湖南省人民醫院就診后,骨關節與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陳鐵柱為他進行了細致的檢查,結果顯示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膝關節半月板撕裂卡頓在膝蓋骨頭之間,建議接受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
1:1打印的膝關節模型及手術導板。
陳鐵柱給出“私人訂制”治療方案,通過CT檢查1:1打印膝關節模型并訂制手術導板,確保患者前交叉韌帶重建能達到精準治療。隨后,主任醫師李曉聲、副主任醫師陳宏文、陳鐵柱團隊為其施行3D打印技術輔助膝關節鏡下微創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半月板修復縫合術。
手術當天下午,在陳鐵柱的指導下,小肖膝關節能伸直、無痛彎曲到90°。次日復查CT顯示:交叉韌帶重建位置良好,定位點位于理想位置,實現了“私人訂制”精準微創治療。術后治療觀察后,小肖出院回家。
該例手術的成功實施,秉承了湖南省人民醫院精準治療的手術原則,將先進的數字科學3D打印技術應用于運動醫學交叉韌帶重建定位,完美的恢復前交叉韌帶解剖位置,降低術后功能及預防再斷裂幾率。
陳鐵柱表示,前交叉韌帶是膝關節的重要韌帶,如果前交叉韌帶斷裂,會出現膝關節不穩,嚴重影響膝關節的功能,最終導致嚴重骨關節病。小肖受傷嚴重是因為小腿脛骨的不正常扭轉或者運動軌跡不穩定造成,和肌肉力量有一定關系。因前交叉韌帶斷裂后不能自愈,3D打印輔助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具有創傷小、操作精細、術后恢復快等優勢,有利于更好的保護關節,恢復運動。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要點
康復原則:手術后早期以保護下被動訓練為主,中后期以恢復關節正常活動度,肌肉力量及控制訓練為主。
早期 :術后0-4周
盡早開始足踝部關節活動,進行股四頭繃緊放松練習,避免肌肉力量快速減弱。
術后第二天開始膝關節非負重下被動活動訓練(由他人幫助下屈伸膝關節),每天2次,每次10-15分鐘,被動活動時取下膝關節可調節支具,每天膝關節屈曲角度有增加,被動活動后膝關節局部冰敷15-20分鐘,手術一周內膝關節能完全伸直,屈曲角度大于90°,術后4周達到120°。
術后第三天開始拄雙拐,膝關節可調節支具固定0°位,下地部分行走,逐漸增加行走距離。
中期 :術后5-12周
逐漸開始肌肉力量訓練,進行正常行走,行走距離逐漸增加,活動時仍佩戴膝關節可調節支具,角度調整到60-90°。
膝關節被動活動度訓練,每日2次,術后9-12周被動膝關節屈曲角度達到對側正常角度
術后6周開始膝關節主動活動度,活動度以不引起膝關節明顯疼痛為準,術后12周主動屈膝角度達到正常。
本階段主要增加膝關節活動度,激活膝關節局部肌肉及膝關節控制能力。
后期 :術后4-6個月
開始進行慢跑、游泳等低強度運動,增加膝關節上下樓梯、側向跨步、靠墻靜蹲等運動,本階段主要鍛煉下肢肌肉力量,增加膝關節控制能力,為恢復正常運動及專業訓練夯實基礎。
來源:南極熊3D打印網 https://www.nanjixiong.com/thread-149250-1-1.html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