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天半的旅途,裝載6根3D打印“大木作”的車輛緩緩駛入位于杭州市余杭區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現場專家隨即對它們進行驗收。
木材是良渚先人大量使用的自然資源。2017年以來,考古學家們在良渚古城遺址的鐘家港古河道中,陸續發掘出一些長短不一、神秘的木構件。其中6根體量較大的被稱為“大木作”,最長的有17.2米。
挖掘出土的“大木作”靠近宮殿區,它們在當時究竟用來做什么,考古學家正在研究中。
為了更好地還原展示這些木構件,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專門找到了深圳的一家公司,用3D打印技術進行原樣復制。依托挖掘文物時采集到的的三維數據,20臺3D打印機晝夜不停工,最終打印出6根木構件的全貌。這種數字化新技術大大避免了翻模及脫模過程可能給文物造成的二次傷害。這些木構件因為尺寸較大,分成了20段打印出來。拆開細致的包裝,只見打印出來的每一個“木結構”呈現出灰白色,紋理清晰、凸凹有致。
“因為3D打印出來的東西相對來說是比較脆弱的,所以我們在打包跟運輸的過程中給它外面包了好多層保護材料。包括在裝車的過程中,我們也是特殊設計了一些結構給它吊起來,讓它兩個兩個互相分開,不會讓它相互撞到。”良渚大型木構件復制3D打印項目組經理陳少康說。
據悉,“大木作”的原件目前存放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正進行長達幾年的脫水處理。如果此次運用3D打印技術復刻出的木構件能夠基本還原文物,經過后續的翻模、著色等流程后,預計七月份將展陳在鐘家港古河道內。
現場,幾位專家圍著組裝好的6根“大木作”,量長度、觀紋理、看細節,以確定是否可以為后續的工藝提供重要參照。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展示陳列藝術總監蔣義欣介紹,3D打印時數據的完整性還是不太夠,所以它們還需要進行修復。“我們要翻模以后把肌理這些全部都修復出來,然后再進行著色。由于它是在露天的場面,我們的著色需要防風化,耐久性等方面都要達到一個最好的條件。”
“這是我們首次運用3D打印技術,來‘復原’木構件,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文物與遺產管理局副局長孫海波表示,這些“大木作”在公園內展陳后,觀眾可以通過近距離地觀看它們,想象5000年前宮殿的模樣。
來源:中國3D打印網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